张克非教授:读书随议

发布日期: 2020-03-10 09:57:00

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,严校长提议开设治学大家谈专栏,已有数十位师生在校园网上登坛论道,畅谈自己的治学经验、学习体会,让我们受益匪浅。受他们启发,回顾平生除与书为伴外身无所长,也只能围绕读书野叟献曝了。

一、读书为人生志业

读书是古往今来人们获取知识、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方式,向上的阶梯,更是大学师生成长、成才的先决条件。尤其是对文科师生来说,读书的数量和质量,决定着自己专业和文化素质的高低,以及在事业之途上究竟能够走多远。判断某人是否良师益友,只要看他是否读过很多书,即可得之八九。故钱钟书先生衡鉴他人,第一句肯定之语便是此人还读过些书

的确,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有作为、有思想的人,无不是嗜书如命,终身手不释卷。孙中山先生自许平生两大爱好,一曰读书,二曰革命。马克思等很多思想家,更是把生命的休止符写在了书桌上。我们的老师赵俪生教授年近九旬仍每日读书、笔耕不辍,如因病、因事几天不能读书,便会自嘲地说我又耍流氓,诙谐中透出的是自责和惋惜。

我们这代人中小学岁月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,当时最刻骨铭心的痛苦是无书可读。某日从同学处看到一本《鲁迅小说集》,即软磨硬缠借到手。虽然父母都已被关牛棚,孤寂阴冷的屋里电灯泡也烧坏了,仍在家中交流电收音机指示灯的微弱灯光下一口气读到天明。那种异乎寻常的获得感至今难忘。正是凭借对书的酷爱,并想方设法读了几本书,才在恢复高考后有缘走进大学校园。

对我们这些幸运者来说,真正是读书改变了命运。所以,进校后一下子看到图书馆里有那么多书,同学们都像面对金山的强盗,个个两眼放光,废寝忘食玩命般地去读书,恨不得把自己干渴的心灵全都浸润在知识的乳汁里。图书馆里的好书更是供不应求,借阅量、周转率极高,同学们都趋之若鹜,竞相先睹为快。那时,大家丝毫没有读书苦的感觉。这也是先天不足的七七、七八级学生中,后来佼佼者甚多的重要原因。

但在知识爆炸、信息如潮的今天,青年学子们的困惑早已不是无好书可读,而是还有没有时间、精力和兴趣去读书;以及在无穷的诱惑面前,怎样保持读书的喜好与定力。因而,强调读书的重要性,坚守读书的,善于把学习的变成收获的,就成为对当下学子们的第一考验,也是充实自己、加快成长、确保成才的第一条件。

读书的重要性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。长期以来,外界对兰大学生的好评,多半还在于他们得益于勤奋、求实、进取的良好学风,读书多、后劲足的缘故。正如每年迎新时榆中校区都会出现的一条横幅清风明月好读书,读书是兰大人的看家本领、优良传统,需要永远传承光大。让我们养成终身以书为伴的好习惯,把读书作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充电,作为毕生的志业。

二、读书须讲求方式

当今世界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科技革命已如钱塘大潮扑面而来,紧随其后的必然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革命、学习革命和教育革命。对此,更需要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生高度关注、积极回应。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的今天,一流大学担负着培养能够适应、引领未来世界精英人才的重任,关系优秀学子们的前途和未来人类的福祉。

仍以读书为例,今天我们在五花八门、良莠不齐的书山面前究竟该读什么书、怎样读书才能收获最大、效率更高?这是与以往知识、书籍短缺时代的读书所不同的新困惑。说明现在读书更需要讲求方式、方法。否则,那种信马由僵、开卷有益式的随意读书,可能是事倍功半、失望而归,甚至被多如牛毛的庸书、劣书倒了胃口、坏了口味,甚或误入歧路而迷失了自我。

在知识爆炸、信息过剩的当下,究竟该先读什么书、怎样读书才更有意义?

窃以为,可先接受有经验、负责任的教师引导、推荐,或借助好的学科史、知识史著作中所列举的经典书目,硬着头皮去有目标、成系统、原原本本地啃读文、史、哲等学科的经典之作。

经典是经受千百年岁月淘选、无数人检验鉴定所保留下来的知识、文化和思想精品。我们需要通过吸收、借助前人这些最优秀也最靠谱的成果,形成自己高质量的常识体系和读书品味;铸就通往真善美的精神坦途,形成自己相对合理的道德底线、审美标准。这些是读其他任何书都望尘莫及的最大收获。研读经典非常重要,不可替代。赵俪生教授说这是给自己的知识、学问和人生打底色

有了这样高品质的底色,必定受益终身,首先是有了可靠的标尺和试金石。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图书、知识和信息,只要用它去加以衡量、进行比较,立刻就能分清它们的真伪、轻重、新旧及其价值。这样,我们就能把宝贵的时间、精力,用于阅读、接受真正有分量、有创见的好书、新书上,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,远离那些平庸之作、陈旧知识及虚假信息,有效处理精读与泛览的关系。

此外,我们还应全面了解、善于利用各种数据库、搜索引擎,借助网络传输、计算机检索和语言识别转换软件等先进技术工具,穿越时空限制、语言障碍,有效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来源,提高读书的速度和效率;开辟思接百代、目及五洲、囊括万卷的读书新境界。进而选取、整合其中自己最需要、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,构建特有的高质量、专业化相关知识库存和观念体系,为自己一生的学习、研究与工作,积累厚重、耐用、顺手的原料储备及检索系统。其容量、效率及便捷程度,都绝对会令毕生青灯黄卷地爬格子、抄卡片的前辈们羡慕不已。

这可能是当今时代较为合理、科学的读书方式,能够克服知识积累过程中碎片化、表象化、浮泛化、娱乐化的弊端和迷失自我的危险。

三、读书是为了创新

读书是基础、手段,而绝非目的。赵俪生教授就一再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会把厚书读,把薄书读。我理解,就是既要善于运用聚敛式思维,从一部厚书中发现、提取、浓缩出最核心、最独特、最有价值的内容;又要能发现一本小册子的独特价值,以及作者还未及展开、深入的地方,动用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及发散性思维,经过深入思考、旁征博引以补其不足,发其所未发,通过与高手过招,使自己的认识、思想在作者肩上得到升华,进而把读书引入深度参与、激发创新的新境界。

这不啻是在告诫我们:读书绝不可停留于简单的摘抄、作笔记、背名言,而是要能够真正消化、吸收书中有价值的真知识、新知识,再经过自己的思考,将其加工、整合成有机的知识网络和思想系统。如此积累,在系统地读了若干本书之后,就能够理清一种重要知识、理论体系形成、演变的过程与脉络,了解其形成的原因、不同学者做出的贡献,真正掌握这种知识、理论体系的精髓、价值及其薄弱环节。

如此读书,不仅能够把各书中的精华转化为分析、思考、创新的原料,而且可以举一反三,找到某种知识、理论、思想存在的不足,以及自己下一步读书的重点、关注的方向和研究课题,进而逐渐孕育出自己新的见解和思想。

今天,我们完全可以借助、用好信息时代的各种有利条件,把读书变成从学习积累到消化吸收、再到整合创新的完整知识生产过程,将读书的重心和落脚点,由单纯的获取、积累知识,延伸到利用知识、编织自己的知识体系,直到形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。

这样有效率、有系统的读书方式,有助于把以往被动的标准化传统教学和培养方式,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个性化、开放式学习过程,使读书产生新的结果、意义,并从中感受知识探险、思想创新的无穷乐趣,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感。与此相应,教师的角色及作用,也需要由原来的知识垄断者、传播者,很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、好参谋,教会他们读书、学习、思考、创新的方法,培养、激活其学习、创新的潜在能力,就像胡适所说鸳鸯绣成凭教看,要把金针度与人

回顾自己四十年的学习、工作生涯,可以用四书,即读书、教书、写书、出书来概括。由此,也特别期望兰州大学的教师们都能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有所贡献;衷心祝愿兰大学子们都能秉承优良学风,尽快养成主动学习、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,坚守道德底线,把握经典常识,立青云之志,读万卷好书,从身边事做起,成为善于读书、勇于创新、能够引领未来的杰出人才。

(作者简介:张克非,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校史研究室主任,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等的教学和研究,曾兼任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、博物馆馆长,编写有《兰州大学校史》《刘冰校长与兰州大学》《兰大现象及其精神》《邓宝珊与陕甘宁边区》等书和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《公共关系学》,总纂《兰州市志(先秦—2008)》;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、甘肃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等。)

张克非教授:读书随议

2020-03-10 09:57:00

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,严校长提议开设治学大家谈专栏,已有数十位师生在校园网上登坛论道,畅谈自己的治学经验、学习体会,让我们受益匪浅。受他们启发,回顾平生除与书为伴外身无所长,也只能围绕读书野叟献曝了。

一、读书为人生志业

读书是古往今来人们获取知识、接受教育最主要的方式,向上的阶梯,更是大学师生成长、成才的先决条件。尤其是对文科师生来说,读书的数量和质量,决定着自己专业和文化素质的高低,以及在事业之途上究竟能够走多远。判断某人是否良师益友,只要看他是否读过很多书,即可得之八九。故钱钟书先生衡鉴他人,第一句肯定之语便是此人还读过些书

的确,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有作为、有思想的人,无不是嗜书如命,终身手不释卷。孙中山先生自许平生两大爱好,一曰读书,二曰革命。马克思等很多思想家,更是把生命的休止符写在了书桌上。我们的老师赵俪生教授年近九旬仍每日读书、笔耕不辍,如因病、因事几天不能读书,便会自嘲地说我又耍流氓,诙谐中透出的是自责和惋惜。

我们这代人中小学岁月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,当时最刻骨铭心的痛苦是无书可读。某日从同学处看到一本《鲁迅小说集》,即软磨硬缠借到手。虽然父母都已被关牛棚,孤寂阴冷的屋里电灯泡也烧坏了,仍在家中交流电收音机指示灯的微弱灯光下一口气读到天明。那种异乎寻常的获得感至今难忘。正是凭借对书的酷爱,并想方设法读了几本书,才在恢复高考后有缘走进大学校园。

对我们这些幸运者来说,真正是读书改变了命运。所以,进校后一下子看到图书馆里有那么多书,同学们都像面对金山的强盗,个个两眼放光,废寝忘食玩命般地去读书,恨不得把自己干渴的心灵全都浸润在知识的乳汁里。图书馆里的好书更是供不应求,借阅量、周转率极高,同学们都趋之若鹜,竞相先睹为快。那时,大家丝毫没有读书苦的感觉。这也是先天不足的七七、七八级学生中,后来佼佼者甚多的重要原因。

但在知识爆炸、信息如潮的今天,青年学子们的困惑早已不是无好书可读,而是还有没有时间、精力和兴趣去读书;以及在无穷的诱惑面前,怎样保持读书的喜好与定力。因而,强调读书的重要性,坚守读书的,善于把学习的变成收获的,就成为对当下学子们的第一考验,也是充实自己、加快成长、确保成才的第一条件。

读书的重要性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。长期以来,外界对兰大学生的好评,多半还在于他们得益于勤奋、求实、进取的良好学风,读书多、后劲足的缘故。正如每年迎新时榆中校区都会出现的一条横幅清风明月好读书,读书是兰大人的看家本领、优良传统,需要永远传承光大。让我们养成终身以书为伴的好习惯,把读书作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充电,作为毕生的志业。

二、读书须讲求方式

当今世界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的科技革命已如钱塘大潮扑面而来,紧随其后的必然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革命、学习革命和教育革命。对此,更需要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生高度关注、积极回应。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的今天,一流大学担负着培养能够适应、引领未来世界精英人才的重任,关系优秀学子们的前途和未来人类的福祉。

仍以读书为例,今天我们在五花八门、良莠不齐的书山面前究竟该读什么书、怎样读书才能收获最大、效率更高?这是与以往知识、书籍短缺时代的读书所不同的新困惑。说明现在读书更需要讲求方式、方法。否则,那种信马由僵、开卷有益式的随意读书,可能是事倍功半、失望而归,甚至被多如牛毛的庸书、劣书倒了胃口、坏了口味,甚或误入歧路而迷失了自我。

在知识爆炸、信息过剩的当下,究竟该先读什么书、怎样读书才更有意义?

窃以为,可先接受有经验、负责任的教师引导、推荐,或借助好的学科史、知识史著作中所列举的经典书目,硬着头皮去有目标、成系统、原原本本地啃读文、史、哲等学科的经典之作。

经典是经受千百年岁月淘选、无数人检验鉴定所保留下来的知识、文化和思想精品。我们需要通过吸收、借助前人这些最优秀也最靠谱的成果,形成自己高质量的常识体系和读书品味;铸就通往真善美的精神坦途,形成自己相对合理的道德底线、审美标准。这些是读其他任何书都望尘莫及的最大收获。研读经典非常重要,不可替代。赵俪生教授说这是给自己的知识、学问和人生打底色

有了这样高品质的底色,必定受益终身,首先是有了可靠的标尺和试金石。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图书、知识和信息,只要用它去加以衡量、进行比较,立刻就能分清它们的真伪、轻重、新旧及其价值。这样,我们就能把宝贵的时间、精力,用于阅读、接受真正有分量、有创见的好书、新书上,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,远离那些平庸之作、陈旧知识及虚假信息,有效处理精读与泛览的关系。

此外,我们还应全面了解、善于利用各种数据库、搜索引擎,借助网络传输、计算机检索和语言识别转换软件等先进技术工具,穿越时空限制、语言障碍,有效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来源,提高读书的速度和效率;开辟思接百代、目及五洲、囊括万卷的读书新境界。进而选取、整合其中自己最需要、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,构建特有的高质量、专业化相关知识库存和观念体系,为自己一生的学习、研究与工作,积累厚重、耐用、顺手的原料储备及检索系统。其容量、效率及便捷程度,都绝对会令毕生青灯黄卷地爬格子、抄卡片的前辈们羡慕不已。

这可能是当今时代较为合理、科学的读书方式,能够克服知识积累过程中碎片化、表象化、浮泛化、娱乐化的弊端和迷失自我的危险。

三、读书是为了创新

读书是基础、手段,而绝非目的。赵俪生教授就一再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会把厚书读,把薄书读。我理解,就是既要善于运用聚敛式思维,从一部厚书中发现、提取、浓缩出最核心、最独特、最有价值的内容;又要能发现一本小册子的独特价值,以及作者还未及展开、深入的地方,动用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及发散性思维,经过深入思考、旁征博引以补其不足,发其所未发,通过与高手过招,使自己的认识、思想在作者肩上得到升华,进而把读书引入深度参与、激发创新的新境界。

这不啻是在告诫我们:读书绝不可停留于简单的摘抄、作笔记、背名言,而是要能够真正消化、吸收书中有价值的真知识、新知识,再经过自己的思考,将其加工、整合成有机的知识网络和思想系统。如此积累,在系统地读了若干本书之后,就能够理清一种重要知识、理论体系形成、演变的过程与脉络,了解其形成的原因、不同学者做出的贡献,真正掌握这种知识、理论体系的精髓、价值及其薄弱环节。

如此读书,不仅能够把各书中的精华转化为分析、思考、创新的原料,而且可以举一反三,找到某种知识、理论、思想存在的不足,以及自己下一步读书的重点、关注的方向和研究课题,进而逐渐孕育出自己新的见解和思想。

今天,我们完全可以借助、用好信息时代的各种有利条件,把读书变成从学习积累到消化吸收、再到整合创新的完整知识生产过程,将读书的重心和落脚点,由单纯的获取、积累知识,延伸到利用知识、编织自己的知识体系,直到形成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。

这样有效率、有系统的读书方式,有助于把以往被动的标准化传统教学和培养方式,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个性化、开放式学习过程,使读书产生新的结果、意义,并从中感受知识探险、思想创新的无穷乐趣,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感。与此相应,教师的角色及作用,也需要由原来的知识垄断者、传播者,很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、好参谋,教会他们读书、学习、思考、创新的方法,培养、激活其学习、创新的潜在能力,就像胡适所说鸳鸯绣成凭教看,要把金针度与人

回顾自己四十年的学习、工作生涯,可以用四书,即读书、教书、写书、出书来概括。由此,也特别期望兰州大学的教师们都能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有所贡献;衷心祝愿兰大学子们都能秉承优良学风,尽快养成主动学习、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,坚守道德底线,把握经典常识,立青云之志,读万卷好书,从身边事做起,成为善于读书、勇于创新、能够引领未来的杰出人才。

(作者简介:张克非,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、校史研究室主任,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等的教学和研究,曾兼任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、博物馆馆长,编写有《兰州大学校史》《刘冰校长与兰州大学》《兰大现象及其精神》《邓宝珊与陕甘宁边区》等书和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《公共关系学》,总纂《兰州市志(先秦—2008)》;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、甘肃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等。)